如何对抗信息泛滥?用这五个方法提高理解力!

内容的视频版本
养大我的首先是书,然后才是我父母。
I was raised by books. Books, and then my parents.
— Elon Musk

纵观我们的历史和社会,那些最睿智,最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不热爱阅读的。如今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视频和互动技术空前流行,你可能觉得阅读已经落伍了。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在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阅读反而更加的珍贵和重要,当然也更加的困难。

那些有好书不读的人,比那些没法读书的人强不到哪儿去。
The man who does not read good books has no advantage over the man who can't read them.
— Mark Twain, 1895 A.D.

我想花两分钟引用一段来自这本1972年的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论述,因为作者的智慧在50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每次读都让我有浑身鸡皮疙瘩的感觉。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当然还有电脑和手机),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为有相当差距。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引用完毕,那么我们如何对抗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通过阅读夺回我们的头脑呢?今天我就站在这本书的作者Adler的肩膀上,分享五个方法,帮助我们提升对自己以及世界的理解力。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只要上过学,我们可能都学过语文,练习过阅读理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阅读的目的不止一种,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增进理解力。

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为了放松和娱乐,为了获取信息,为了增进理解。

小时候在学校老师会要求读一些入门的经典读物,但是我喜欢读的书有些就很奇怪,比如科幻小说和传说故事啦,大家都知道的福尔摩斯,卫斯理,后来的哈利波特(趴在被窝里的场景),还有一本记得特别清楚的书叫《中华土特产传说》,可能你们都没有听说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大学的时候也一度通宵看连载的诛仙,当然,最后完结时候的烂尾也让我十分气愤。

阅读你喜欢的东西,直到你喜欢阅读。
Read what you love until you love to read.
— Naval

有些家长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会规定小孩必须读哪些书,不能读那些书,我想说的是,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首先是因为喜欢的内容去阅读,然后才能因为喜欢阅读去接触更多的内容。

在我们工作之后,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可能是我们最常见的方式,比如我们会阅读新闻,阅读文件,了解旅游攻略等等。

阅读的目的之所以重要,因为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为了娱乐,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只需要系好安全带,让作者带你在他的世界里畅快遨游就好。如果为了获取信息,那么你也不需要过于费脑筋。但是如果了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那么就需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了。

所以,在阅读任何内容的时候,首先明确你的目的,如果想要增进理解,下一个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慎重选择阅读的内容。

二、慎重选择内容

我不记得我读过的书,就像我吃过的饭;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造就了我。
I cannot remember the books I've read any more than the meals I have eaten; even so, they have made me. ― Ralph Waldo Emerson

爸妈应该跟经常告诫你,少吃垃圾快餐,多吃健康的食品。爱默生也说过,你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不知不觉的在造就你。其实读书跟吃饭一样,少读垃圾内容。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人类自从出现文字开始,写出的书籍恐怕得上千万册,更不要说计算机和网络发明之后,内容的爆炸性增长。我们阅读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多,但其实真正好的内容其实十分的有限。我们选择好的内容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首选金字塔上层的内容:

如果我们根据内容的品质分类,书也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形成了一个书籍的金字塔,越往上书的品质越高,当然数量也越少。

在人类成千上万的书籍中,可以称得上好书的,可能不超过几千本;你是不是还记得老师说过把书读薄,这些书之所以看起来越来越薄,是因为经过不断的学习你的心智已经和作者不相上下了,它能教你的知识越来越有限。但是还有极少位于金字塔尖的书,这些书不会越读越薄,反而是会跟随你不断成长的,你会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事物,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这些书的数量可能不超过一百本,但是会越读越厚,因为这些书的层次远超过你。

人生有限,建议你首先选择金字谈上层高品质的内容来阅读

首选来自源头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好的内容承载的是伟大的思想,而思想的产生和流动就像河流,一个创作者就是思想的源头,对自己思想的解释总是最深刻和全面的,但是河水从源头流出后不断地裹挟杂质、汇聚支流,思想在被其他人转述或者重新诠释之后要么会丢失一部分,要么会扭曲一部分,这也包括原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之后,不管译者多么专业,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真。

因此,如果你对某个思想感兴趣,首先从这个思想的源头开始了解,如果你对进化论感兴趣,那么先读达尔文的著作,如果你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从亚当斯密,米塞斯,哈耶克开始学习。如此,你从源头跟随水流一路向前,就不会再惧怕这个领域的任何书籍,也会对后来者的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有些书太老了,是不是不再适合当今的时代了,其实这跟你想了解的问题有关。如果你想理解新问题,比如计算机科学,那么只有现代书籍可以帮你,但是如果你想学习如何解决老问题,比如关于人生哲学,心智,价值观,健康,这些问题智者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书籍,能够传承下来并且熠熠生辉都是有原因的。

虽然好的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也不要着急下手。

三、略读与泛读

我之前最常见的一种状态是,当我听到别人推荐一本好书,或者看到标题特别吸引我的文章,马上就拿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但是,很多时候读了一大半,或者到结尾的时候发现跟我当时想象的能够给我的知识相差深远。有可能是内容跟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不匹配,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内容。这样不假思索的开始不知不觉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消耗了精力。

因此,不要着急开始,而是首先使用略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估。我经常用品酒来做比喻,略读可以理解成先看酒的颜色,闻它的香气。

对于书籍而言,首先看一下标题,了解这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看一下作者的背景,推测他的立场;看一些腰封和他人的推荐,里面有没有正好符合你口味的介绍;再看目录,序言,了解大概的结构和解答问题的路径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简单说,就是浏览除了正文以外所有的信息。

这样,基本上你对这本书进行了360度的观察,能够得出是否想深入了解,仔细品味的结论了。

略读过后,也不要着急,有很多时候书籍的宣传总是很吸引人,但是免不了有很多标题党的情况。我们接着先轻抿一口,用泛读的技巧来浅尝一下它的滋味

比如看完目录之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章节快速浏览,或者随便翻到一页,快速阅读几个段落。看看笔法,文风,内容的品质如何。这是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个她,是不是能够用宝贵时间让你收获成长的伴侣。

不管是在书店选书,在网上书店购买(现在很多书都有样章可以读),善用这两个技巧通常能够提前帮你过滤很多华而不实的内容,用5分钟省下几个小时的时间。

以上这三个方法相对比较容易,最后两个就需要真正的花费精力了,但是想要收获就得付出,尤其当你掌握技巧之后还会事半功倍。

四、主动提问与自我解答

理解内容的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跟谈恋爱是一样的,有的人老想着别人为什么不来主动追求我?我怎么能主动跟别人表白呢,被拒绝多没面子啊?这些人找不到对象基本是自找的。

当然,阅读的方法跟谈恋爱是不一样的。但是方法其实很简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能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找到答案。

那么我们应该什么时候提问,应该问什么,又怎么回答呢?

我们把书或者任何内容想象成作者在跟我们对话,我们当然不能不听他把话说完就提问,因此,问题至少在我们通读了一遍内容之后来提出:

  1. 首先,整本书讲了什么?尝试用一小段话总结全部的内容,去粗取精,你就能找到内容的主题;
  2. 具体讲了什么?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作者用了什么样的结构,通过什么样的逻辑,用了哪些例子论证,就像跟随树叶的脉络,理清头绪;
  3. 内容是否真实?挑战书中的内容并做出你的判断,作者的知识是否有不足或者有错误,论述是否符合逻辑?如果内容是真实可信的,那么这就是值得赞美的。我发现很多人不管阅读还是学习,经常把自己的好恶放在内容的真实性之上,如果跟他的观点不同,他就轻易的批评和否定。当然,他暂时维护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是也轻易的放弃了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4. 内容对你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在读实用性的内容,那么就要思考里面的工具或者方法你应该怎样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你在读哲学或者思想类内容,那么里面的思想跟你现有的思考框架如何结合起来,构建更成熟的思考模式?

如果你不断地尝试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在一步一步接近作者的思想境界了。

五、做笔记

最后,我想问你,你觉得什么时候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了呢?

当你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属于你了吗,不是,准确的说是这本印着文字的纸是属于你的。想要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

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下来,在阅读的同时做笔记。刚才的方法中我们说到主动阅读,其实就是让你保持思考。思考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明确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做笔记的方法有两步,第一步是针对内容的,你可以标记主要观点,回答问题,摘录语句等等。这些笔记能够帮你保持思维活跃,加深对内容的把握。

第二步是针对你自己的思考的,如果笔记只是对内容的重复,那我们顶多就是一台复读机而已。在读完之后你自己的思考是什么?新增了哪些领悟?跟你之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能否通过新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当你把高品质的内容理解透彻,变成自己的语言,并且与自己的思想网络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才算是真正属于你。就像我们吃的饭,最终吸收了营养,并且构建成身体的肌肉和骨骼,让我们变得强壮。

总结

以上就是阅读时提高我们理解力的五个方法,我们都了解,包括阅读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是要求我们的心智付出辛劳工作的。那么这些辛苦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这本书里的一段话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既然文章已经很长了,我干脆再引用一下这段经典的论述吧。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

“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立刻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视频内容也可以在哔哩哔哩观看~